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 为推动暨南大学人才培养,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向暨南大学捐赠300万元设立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基金”,用于奖励暨南大学在学术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学者及管理专家。 经“国华杰出学者”项目管理委员会评审,确定关柏鸥、丁克、程国赋、冯帅章为2020年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姜煜东为2020年暨南大学国华杰出管理专家。 潜心钻研数十载,上下求索攀高峰 「国华杰出学者」专题报道展示5位国华杰出学者的先进事迹和学术风采,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暨南人砥砺奋进、开拓创新。 他深耕细作、实力担当,为师生建筑出美丽校园;建筑总面积高达八十万平方米书写珠海、本部、番禺三大校区基建的答卷;他用二十年的汗水浇灌、热血护航,推动校园育人环境再上新台阶,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他是校园建设的“拓荒牛”番禺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基建处处长——姜煜东。 姜煜东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 基建处处长 198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建筑结构专业,曾主持工业与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二十多项。2001年2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暨南大学基建处,2007年7月,任基建处处长,主持、参与了珠海校区、本部十五中央资金项目、番禺校区的规划建设工作。2015年1月任番禺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协助主任负责日常工作。2020年1月至今兼任基建处处长。 在暨南大学工作已逾20年,为暨南大学建设与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主持了珠海校区基础建设项目、校本部百年校庆规划建设工作、番禺校区规划与建设工作、番禺校区整体提升计划,涉及石牌、珠海、番禺三个校区,总建筑面积近八十万平方米,配合学校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 01 三大校区建设背后的实干家,二十年深耕细作 助学校跨越式发展 暨南大学1978年在广州复办并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现有校区规模难以适应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积极开拓新版图。随着珠海、校本部、番禺校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具风格的建筑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珠海校区、番禺校区的建成,校本部的升级改造对学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是暨大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助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三大校区如期高质建设的背后,站着一位扎实工作、24小时待命的“铁汉子”——暨南大学番禺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基建处处长姜煜东。 1988年姜煜东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建筑结构专业,他有着丰富的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经验。2001年2月,他作为引进人才调入暨南大学基建处,此后二十年他将自己的青春热血贡献给学校,为暨南大学建设与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二十年来,他主持了珠海校区基础建设项目、校本部百年校庆规划建设工作、番禺校区规划与建设工作、番禺校区整体提升计划,涉及石牌、珠海、番禺三个校区,总建筑面积近八十万平方米(占全校总建筑面积47%),配合学校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2001年,姜煜东来到珠海校区,主持建设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行政楼、二期和三期学生宿舍、一期住宅楼,近二十万平方米,确保了珠海校区2002年9月第一批学生进驻。珠海校区体育馆荣获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2005年)、行政楼荣获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2007年)。 珠海校区 2003年,作为总务处分管基建工作的副处长,姜煜东配合学校全面启动了迎接百年校庆的校本部规划建设工作。 本部图书馆 “我记得15号晚上亮灯时,当我坐在地上看到焕然一新的校貌,心情很激动。”尽管时隔多年,但回想起百年校庆的那个夜晚,姜煜东依然历历在目。他在短短三年时间,主持完成了图书馆、教学楼、大礼堂、管理学院、第二文科楼、第二理工楼、行政楼、医学院楼、附属中学、成教楼、周转房的建设工作,在百年校庆前全部交付使用,极大的改善了校本部的教学科研条件。 02 推动番禺校区建成、二期工程获批,解决学校下一个百年办学空间的问题 2006年,时任基建处副处长的姜煜东再次被委以重任,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主持整个番禺校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从2006年到2014年,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主持征地、规划、中央资金申请、建设等各个工作阶段。 当年这里非常荒芜,你根本难以想象;到处是黄土,还有是灌木、破厂房、垃圾场……而且地势不平,根本进不来,只能在路边看一看。“从征地开始,我们十几个人就往这跑,南门旁边的板房就是原先的指挥部,当时什么条件都没有,大家没喊苦也没喊累。”想起那些尘土飞扬、汗流夹背的激情岁月,姜煜东的心中仍有诸多感慨。
施工安全事关重大,我一直都不敢关机,这么久了我的弦也还在紧绷着,没有放松过。自从来到基建处之后,姜煜东的手机从来都不关机。在工作中,他也始终坚持着“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原则,将技术标准和规范牢记于心,细致、周密地考虑每一项施工工序、技术方案,真正做到最终的建设成果经得起严格验收,经得起时间考验。 八年拓荒,终结硕果。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2014年9月一期全部项目顺利交付使用,确保了番禺校区第一批学生顺利进驻。 筑建出梧桐金巢,为学校“招凰引凤”。校园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升了校园育人品质,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为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已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光子技术研究院等12个学院、5个研究院入驻番禺校区。 据姜煜东介绍,番禺校区整体规划总共是1700亩,一期已建设40万平方米,二期将新建6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将近2万五千名学生。看着曾经稿纸上的蓝图一步步化作今天岸芷汀兰、鸟语花香的实景图,他笑着说“从建筑面积而言,番禺校区相当于是3个本部校区,建成后会彻底解决学校下一个百年办学空间的问题。” 2020年1月,姜煜东积极筹划申请十四五中央资金、落实《番禺校区整体提升计划》的繁重工作。近日学校番禺校区二期工程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新时代学校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学校将以世界一流药学学科群、光电信息学科群、生态环境学科群及高端智库建设为牵引,构建国际化、创新型、引领性的一流大学校区。 姜煜东表示番禺校区将是暨大下一个百年的主战场,这里将成为承载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引擎,支撑学校打造成港澳台侨学生培养的新高地,是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排头兵,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先行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桥头堡。 03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科学管理助力建设更美好的暨南 一项校园建筑工程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兼顾方方面面。番禺校区不仅要美观大方、质量优良,而且处处做到建筑特色与使用功能的有机融合,实现师生满意与环境协调的和谐统一。 姜煜东的办公室位于番禺校区图书馆的六楼,从他的办公室望出去,不远处便是波光粼粼的镜湖,在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美不胜收。姜煜东告诉我们,如今美丽的镜湖原本只是十几个分布不均的水塘,为了保护生态,他们没有选择挖土,而是结合地形,将大大小小的水塘串通起来,打造出一片碧波荡漾的湖,使之成为番禺校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番禺校区的镜湖 这种因地制宜,归零为整的策略大大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有利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校园景观。此外,在番禺校区的整体设计中都突显了岭南建筑的地域特色,从南门的窗花到教学楼的坡屋顶,每一个角落都富有岭南文化的韵味。 在楼宇的建设上,姜煜东更是带领团队协调校内外各方单位,与不同单位进行多轮沟通协商,了解其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精雕细琢,打造出量身定制、功能齐全的楼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我们会通过学科的特点去规划这栋楼,大到造型与材料选用,小到每一间房的用处,实验室的安排,电力的大小,在设计上我们始终追求精益求精。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是含政策、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位的系统性工作,它贯穿于项目建设的立项、征地、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具有政策性强、实施周期长、技术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是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如何创造出具有现代高校特色的优质工程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这是姜煜东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他打造了一支专业门类多样、技术力量雄厚、队伍阶梯合理的基建专业管理团队,带领团队打造出一项又一项优质工程,为校园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作为深耕学校基建工作20年的专家,姜煜分享了他独到的管理经验: “管理工作要做好人的事情。根据每个人的专业、阅历、特长安排做不同的事,再协同起来形成合力,把工程做好。” 首先是选贤任能,人岗相适。姜煜东坦言,基建处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门,是一个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了解业务的人才能胜任,因此他会结合岗位和业务需求,增强选人用人的针对性和精确性,“我会根据不同的项目安排合适的人去做”。其次是统筹调配,合理规划。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是多条支线同时开展工作,并且项目本身会存在一些矛盾关系,对此,姜煜东作为组织者会统筹调配,采取相应措施,推进项目顺利开展。 科学规划、高效管理,以及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坚定信念,汇聚成强大的合力, 推动美丽校园蓝图一一落地成实。感谢姜煜东及全体基建人,为加强美丽校园建设、营造一流育人环境竭力奋斗、热血护航,为“更美好的暨南”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